6月28日,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邹海东教授团队公布了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重复低强度红光疗法可有效控制儿童青少年高度近视。专家们强调,该疗法的使用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最佳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此外,针对不同患者的个性化调整也是未来研究的方向之一,旨在实现更加精准的近视控制。
在家就可使用:每天接受两次治疗,每次持续3分钟
近视人口数量正在迅速增长,尤其在儿童青少年群体,高度近视问题尤为突出。据2018年全国调查显示,6至18岁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高达53.6%,其中高三学生高度近视比例更是达到了21.9%,在上海地区甚至高达27%。
如果不加以有效控制,随着近视度数的持续增长,高度近视可能导致的致盲性眼病的风险将大大增加。
目前临床上近视防控的方法很多,包括户外活动、阿托品、离焦眼镜、OK镜等,但这些方法主要针对中低度近视控制,缺乏对于已经发展成高度近视儿童的有效干预手段。
邹海东教授详细介绍了这项历时近三年的研究。研究纳入了192名年龄在6至16岁之间、近视度数达到4.00D或以上的儿童,这些儿童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儿童每天接受两次治疗,每次持续3分钟,而对照组则继续佩戴单焦眼镜。
经过12个月的密切随访,结果显示,接受RLRL治疗的儿童平均眼轴长度缩短了0.06毫米,其中一半以上的孩子眼轴缩短超过了0.05毫米,而对照组儿童的眼轴平均增长了0.34毫米。
此外,干预组儿童的平均近视等效球镜度降低了0.11D,而对照组则增加了0.75D。这一显著的对比表明,重复低强度红光疗法疗法在控制高度近视进展方面具有明显效果。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许琰副主任医师指出,此次研究的成果填补了高度近视防控手段的空白,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治疗工具,也为高度近视儿童带来了福音。
目前低强度红光控制近视主要应用于6-16岁儿童青少年;本次研究采用的是650nm波长的红光,治疗设备是一个台式的小型仪器,学生家长可将设备带回家自行使用,操作便捷。
有望降低因高度近视引起的眼部并发症风险
由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邹海东教授、许琰副主任医师团队牵头,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科朱煌教授团队、上海市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眼科崔红平教授团队、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眼科冯柯红教授团队、山西省眼科医院冯雪亮教授团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眼科史彩平教授团队开展了重复低强度红光控制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共同探索重复低强度单波长红光控制儿童青少年高度近视进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香港理工大学何明光教授和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许迅教授高度赞扬了这一研究成果,称其为儿童青少年高度近视防控领域的一大进步,有望降低因高度近视引起的眼部并发症风险,包括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病变等,进而提升生活质量,减少社会经济成本。
目前,低强度红光在控制儿童青少年近视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专家们对儿童青少年停用低强度红光后是否会出现反弹的研究尚在进行中,暂时还没有研究结果报道。
后续将有更多研究聚焦于其作用机制、优化治疗方案以及长期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并推动疗法早日进入临床应用,造福广大高度近视的儿童青少年。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5日晚间,全球知名连锁咖啡品牌TimHortons中国及炸鸡品牌Popeyes中国(以下简称“Tims天好中国”;NASDAQ:THCH)公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总营收人民币3.468亿元,同比增长3.1%;系统销售额3.635亿元,...